Page 158 - 常德乡镇(街道)简志(上册)
P. 158
鼎城区
湖南乡镇简志·常德市卷
人口民族 万亩,油菜籽总产 58.5 万公斤。
2014 年年末,中河口镇总人口 3.38 万人, 1968 年,开始园田化建设,境内耕地面积增
其中男性 1.73 万人,占 51.2% ;女性 1.65 万人, 加。1972 年,种植水稻 3.2 万亩,总产量 1248 万
占 48.8% ;16 ~ 55 岁劳动力资源数 1.67 万人 ; 公斤 ;棉花 1.8 万亩,籽棉总产 144 万公斤 ;油菜
城镇常住人口 0.35 万人,城镇化率 10.8% ;人 1.9 万亩,油菜籽总产 99.75 万公斤。1995 年,引
口出生率 8.12‰,死亡率 4.08‰,人口自然增长 进杂交水稻种植,实行晚稻单产超早稻,早、晚稻
率 4.04‰。总人口中,汉族占 99.33% ;少数民族 总产 1376 万公斤。棉花品种由陆地棉改为岱字棉
225 人,其中土家族 150 人、回族 50 人、苗族 20 人、 和湘棉,产量大幅提高,平均亩产提高到 100 公斤。
侗族 2 人、瑶族 1 人、壮族 1 人、朝鲜族 1 人。 1981 年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精耕
细作,粮食、棉花、油菜产量逐年上升。1989 年,
总产稻谷 2080 万公斤、棉花 234 万公斤、油菜
经济发展 185.25 万公斤。20 世纪 90 年代,大力推广农业
栽培新技术,引进农作物新品种,推广测土配方
综述 施肥,水稻推广“双两大”有孔地膜育秧移栽、
清代和民国时期,境内交通闭塞,经济落 肥泥浆穴施,油菜推广育苗移栽、施用硼肥等技术,
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不断改善交通和 粮食、棉花、油菜单产进一步增加。双季稻亩产
生产条件,经济逐步发展。20 世纪 80 年代初, 750 公斤,棉花亩产 150 公斤,油菜籽亩产 100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活农民的生产积极 公斤。2003 年起,棉花价格上升,棉花种植面积
性,乡镇企业及个体经济开始发展,1982 年,全 逐年增加,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2009 年,种
乡实现工农业总产值近亿元。撤乡建镇后,镇党 植棉花 3.5 万亩,种植水稻 2.2 万亩。2012 年开始,
委、镇政府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招商引 外出务工人数增加,种植劳动力减少,机械化作
资力度,全镇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1995 年, 业逐年增多,棉花种植面积逐年减少,水稻种植
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 890 元,年末人均储蓄余额 面积逐年增加,双季稻改种一季稻面积增多。
920 元,45% 的农户建新房。2014 年,实现工农 2014 年,全镇种植水稻 4.2 万亩,棉花 1.1
业总产值 65808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6507 元。 万亩,油菜 3.2 万亩。粮食总产 2150 万公斤,棉
农业 花总产 215 万公斤,油菜籽总产 480 万公斤。
种植业 境内以种植水稻、棉花、油菜为 养殖业 境内素有畜禽和水产养殖的习惯。
主,兼种豆类、蔬菜、瓜果等。20 世纪 50 年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家圈养少量的生猪
初,水稻种植为一季稻,常年种植 2.5 万亩左右, 和家禽,供自食,少量畜禽产品兑换油盐等生活
年总产量 450 万公斤左右。1959 年,开始种植双 日用品。水产为鱼塘常规养殖,产量较低,仅供
季稻,早稻品种主要是雷火早,种植 2.85 万亩, 自养自食。1958 年建立人民公社后,发展集体养
总产量 488,75 万公斤,晚稻品种主要是东粘籽, 殖业,生产队设有专职饲养员,生产大队办有大
种植 3.1 万亩,总产量 461 万公斤 ;是年,种植 型鱼塘。但由于家庭养殖受到限制,养殖业徘徊
棉花 1.2 万亩,籽棉总产 72 万公斤 ;种植油菜 1.3 不前。1980 年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境
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