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5 - 常德乡镇(街道)简志(上册)
P. 245
鼎城区
湖南乡镇简志·常德市卷
霜期 270 天。境内土壤属红壤性土亚类,多为第 总值 749 万元、工业产值 550 万元,人均 907 元。
四纪红土、石灰岩红壤,通透性差,土壤贫瘠 , 1988 年,工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产值,水泥、精
有机质含量低于 2%,呈酸性或中性。地质结构为 石灰、生石灰等工业产品畅销省内外。2003 年,
石灰岩结构。 全镇工农业生产总值 24128 万元,农业生产总
人口民族 值 4238 万元,工业生产总值 19890 万元,人均
1964 年 , 龙门公社有 2543 户 9846 人,其 13000 元。2004—2014 年,乡镇企业改制,非
中男性 5241 人、女性 4605 人。1987 年,雷公 环保企业、能源型企业陆续关闭,虽遇经济发展
庙乡有 3585 户 14320 人,其中男性 7447 人,女 转型阵痛期,镇党委、镇政府积极招商引资,鼓
性 6873 人。 励劳务输出,经济保持较快增长。2014 年,全
2003 年,雷公庙镇有 4100 户 14379 人,其 镇工农业生产总值 2.9 亿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
中男性 7478 人,女性 6901 人。 5150 万元、工业生产总值 2.4 亿元,人均 21000 元,
2014 年,雷公庙镇有 4319 户 13499 人,其 农民人均纯收入 12680 元 ;81% 的农户入住楼房,
中男性 6947 人,女性 6552 人。总人口中,汉族 每百户农户有 45 辆摩托车、30 辆汽车。
12900 人 ;少数民族 599 人,其中回族 9 人、维 农业
吾尔族 1 人、苗族 10 人、彝族 1 人、壮族 6 人、 种植业 境内历来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油
侗族 3 人、瑶族 1 人、白族 1 人、土家族 567 人。 菜、棉花、花生、芝麻及红薯等。民国时期,生
产条件差,水稻产量低,亩产 100 公斤。多系一
年一熟制。以风车、清水选种,箩筐、拌桶催芽,
移栽方式多为插甩手禾。1950 年土地改革后,农
经济发展
民获得土地等生产资料,虽沿用历史耕作制度和
综述 方式,但生产积极性提高,亩产 150 公斤。1958
境内经济历来以农业经济为主。民国时期, 年,政府推广双季稻,全年亩产 300 公斤。1964 年,
战乱频繁,百业凋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推广“农垦五八”粳稻种,高秆换矮秆,耕作制
社会稳定,境内经济逐步发展。1956 年,兴建全 度为旱粮—稻—稻一年三熟制,蒸汽地窖催芽,
县第一家国营石灰厂。1964 年,龙门公社工农业 薄膜育秧稀播壮秧。1975 年,在推广杂交水稻“两
生产总值 214 万元,其中农业产值 190 万元、工 段育秧法”、注重科学施肥、提高两熟制单产的同
业产值 24 万元,人均 217 元。1966—1976 年, 时,因地制宜发展以麦—稻—稻、油—稻—稻为
工农业生产虽受“左”的路线干扰,但由于广大 主的三熟制。1981 年,全公社粮食总产 850 万公
干部群众努力,经济有所发展。1975 年,全公 斤,水稻单季亩产 350 公斤。1982 年,实行家庭
社工农业生产总值 584 万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 联产承包责任制,释放了农业生产力,多数农民
490 万元,工业生产总值 94 万元,人均 400 元。 采取分厢插秧,普遍使用化肥,每亩用量 86.9 公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干部群众生产积极性高 1987 年,粮食总产 1180 万公斤,亩产超过 450
涨,各类企业蓬勃发展,活跃了地方经济。1987 公斤。1990 年后,推广软盘抛秧,测土配方施肥,
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 1299 万元,其中农业生产 开始使用化肥除草剂,变播种为直播。2003 年,
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