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5 - 常德乡镇(街道)简志(上册)
P. 305

鼎城区
                                                                                湖南乡镇简志·常德市卷





                  乡域处于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湿                         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进一步提高。通过招商引
             润性气候区。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水丰沛。                            资、扶持民营经济,二、三产业得到发展。2014 年,

             年平均降雨量 1300 毫米,5—7 月为多雨季节。                       全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3.5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
             年平均气温 16.6℃,无霜期 285 天左右。                         入 6408 元。
                  境内地质结构奇特,东侧为沙砾岩,西侧为                              农业
             石灰岩。土壤母质母岩为砂砾岩、石灰岩分化而                                 种植业

             成的红壤和红黄壤,一般在 60 ~ 150 厘米之间,                           水稻 乡境水稻历来只种一季。1958 年,开
             通气性能好,酸碱度适宜,pH 值在 5 ~ 6.5 之间。                    始推广双季稻。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推广种植

                  境内植被良好,生物资源丰富。2013 年,长                      杂交稻,亩产增加到 450 公斤。1982 年,全公社
             岭岗乡被环保部授予“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粮食总产量 5280 吨。90 年代,全乡推行科技种田,
                  人口民族                                        人工插秧改为撒播、抛秧,采用药物除草和收割
                  1956 年,乡域有 10173 人,其中男性 5487                机收割,生产效率大为提高。2014 年,全乡粮食

             人、女性 4686 人 ;60 岁以上 315 人 ;独生子女                  总产达 9678 吨。
             158 人。1982 年,有 11847 人,其中男性 6087                      其他农作物 20 世纪 50 年代主要种植大豆、
             人、女性 5760 人 ;60 岁以上 183 人 ;独生子女                  红薯、小麦。60 年代,开始大面积种植棉花、油菜,

             182 人。2010 年,有 11350 人,其中男性 5764                 小麦种植逐渐减少。70 年代,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人、女性 5586 人 ;60 岁以上 1646 人 ;独生子女                 种植主要品种。1975 年,全公社种植棉花 2800 亩,
             1432 人。2014 年,全乡有 11573 人,其中男性                   皮棉总产 150 吨 ;种植油菜 2500 亩,油菜籽总

             6030 人、女性 5543 人 ;60 岁以上 2230 人 ;独               产 177.5 吨。1982 年,油菜种植面积增至 4300 亩,
             生子女 1424 人 ;汉族 11530 人,少数民族 43 人,                棉花增加到 5600 亩。1995 年后,棉花价格下降,
             其中回族 35 人、土家族 8 人。                               农民把重心转向种植油菜。2014 年,全乡油菜种

                                                              植面积达 1 万亩,油菜籽总产达 750 吨。
                                                                   养殖业
                                                                   20 世纪 50 年代,农民户户养殖家禽家畜,
                              经济发展
                                                              但规模不大,主要用于自食。1959—1961 年,
                  综述                                          开办公共食堂,取消家庭养殖,生猪由集体养殖,
                  民国时期,经济以农业为主体,水利条件差,                        全公社 30 个集体养猪场,年交售生猪 1200 多头。

             靠山塘水灌溉维持单季稻种植,产量极低,农民                            1962 年,撤销公共食堂,家庭养殖与集体养殖并
             只能辅以杂粮野菜度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存,年交售生猪 1400 多头。1969 年,全公社养
             经过互助组、初级社、人民公社化阶段,境内经                            鸭 3858 羽、鸡 5635 羽,养猪 2601 头、牛 832 头。
             济逐步得到发展。自 1958 年起,水利建设不断得                        1982 年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养殖业得

             到重视,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改单季种植水                            到发展。1988 年,全乡养猪 5449 头、羊 282 只、
             稻为双季种植水稻,粮食产量有所提高。农产品                            牛 1801 头、鸡 8010 羽、鸭 8230 羽,250 亩养

             加工业开始起步。1982 年,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                         殖水面,出水鲜鱼 14 吨。1990 年,全乡培植



                                                                                                       0293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