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04 - 常德乡镇(街道)简志(上册)
P. 504

汉寿县
                湖南乡镇简志·常德市卷





                温 41℃,极端低温﹣ 13℃。年均无霜期 274 天,                     种植面积 80% 以上,亩产 600 公斤。1995 年,
                年均日照 1688.4 小时,年均蒸发量 1187 毫米。                    遭受特大洪涝灾害,粮食总产 20598 吨。2004

                    人口民族                                         年,粮食总产 22457 吨。2014 年,全乡种植水稻
                    2014 年, 全 乡 有 7722 户 24497 人, 其 中            75037 亩、总产 28737 吨。
                农业人口 23210 人,非农业人口 1287 人 ;男性                        棉花 20 世纪 50—70 年代,全乡种植棉花
                12673 人,女性 11824 人 ;每平方千米 454.7 人。               4000 多亩,品种以“岱红岱”为主,每亩产籽棉

                除汉族外,有回、蒙古、苗、壮、侗、瑶、白、土家、                         40 ~ 60 公斤。80 年代后,取消棉花指令性计划,
                毛南等少数民族 356 人。                                   加之受苎麻热的冲击,种棉面积一度大减。2000

                                                                 年,推广杂交棉,采取地膜覆盖移栽和前轻、中适、
                                                                 后重的施肥方法,合理施用壮苗素,亩产 250 公
                                                                 斤,每亩产值 2000 元,种植面积回升,全乡播种
                                经济发展
                                                                 7000 亩,产籽棉 3080 吨。2014 年,全乡种棉花

                    综述                                           9045 亩,总产籽棉 3165 吨。
                    1990 年,全乡社会生产总值 3677 万元,                         油菜 20 世纪 50—70 年代,全乡种油菜不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2795 万元,第二产业增加                         足 3000 亩,亩产 40 ~ 50 公斤。80 年代后,食

                值 842 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 40 万元,农民                        油需求量大增,油菜比价上升,油菜种植由旱土
                人均纯收入 705 元。2004 年,全乡社会生产总                       扩种到稻田。2000 年,全乡种油菜 22000 亩,
                值 1.15 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7845 万元,                     亩产 150 公斤,最高的亩产达到 250 公斤。2004

                第二产业增加值 1280 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                          年,全乡油菜籽总产 2388 吨。2014 年,全乡种
                2400 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 2928 元。2014 年,                  油菜 23300 亩、总产 2796 吨。
                全乡社会生产总值 3.49 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                             麻类 苎麻在鸭子港种植历史悠久。民国时

                资 0.83 亿元 ;完成财政总收入 996 万元,其中                     期苎麻生产形成一定规模,20 世纪 60—70 年代,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847 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                         销路不畅,种植面积减少。80 年代后,麻纺工业
                8020 元。                                          兴起,麻价上涨,苎麻生产回升。1986 年,麻价

                    农业                                           达 16 元 / 公斤,麻园增至万亩,总产 900 吨,产
                    种植业                                          值 1455 万元。翌年,麻价暴跌,麻园锐减,2014 年,
                    水稻 20 世纪 60 年代之前,水稻品种为高                      全乡苎麻仅有少量种植。

                秆型常规稻,株高 100 ~ 120 厘米,不耐肥,易                          养殖业
                倒伏,抗病虫能力差,亩产 125 ~ 200 公斤,每                          生猪 乡间传统养猪以家庭圈养为主,一般
                亩用种 10 ~ 12.5 公斤。60 年代后,引进常规矮                    每个家庭养 1 ~ 2 头。1980 年后,生猪市场放
                秆品种,增产 20% ~ 30%。70 年代后,推广晚                      开,生猪饲养从以家庭为主变为以大户饲养为主。

                稻杂交品种,培育适龄壮秧,合理密植,加强田                            1992 年,政府主导,兽医站牵头,修建鸭子港乡
                间管理,实行寸水回青,浅水分孽等措施,获得                            第一个大型养猪场,养猪场占地 20 余亩,建猪舍

                高产稳产。90 年代后,全乡杂交晚稻面积占水稻                          4 栋,可饲养生猪 8000 头。由此带动一批生猪养



                 0492
   499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