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18 - 常德乡镇(街道)简志(上册)
P. 518
汉寿县
湖南乡镇简志·常德市卷
2014 年,全乡种植水稻 34824 亩,总产 14220 吨。 养殖业
红薯 民国时期,乡镜红薯种植曾达到 4000 生猪 民国时期,境内年饲养生猪 1500 头,
亩。1952 年,查田定产,红薯被定为主粮,1953 出栏 50%。1958 年,养猪收归集体,公社办万
年下半年纳入定购。1963 年,红薯种植仍然维持 头猪场,大队办千头猪场,生产队办百头猪场。
在 4000 亩左右。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红薯生产 1959 年,全社有猪场 26 个,饲养生猪 16000 头。
保持原有态势。2014 年,全乡红薯播种面积锐减, 1962年,公养私养并举,1963年,发展到25000头,
只有 1500 亩,总产鲜薯 2250 吨,折合稻谷 22.5 其中家庭养殖 6200 头。1969 年,农户生猪饲养
万公斤。 量达到 8000 头,全公社达 3 万头。1978 年,全
油菜 民国时期,乡境有少量种植,主要品 社饲养生猪 3.8 万头,实现 1 人 1 头目标。家庭
种为小白菜种。20 世纪 60 年代,种植 350 亩, 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养猪增多,养猪专业户
产量 60 吨。80 年代,食油需求量大增,农民种 出现,全乡百头以上专业户达 12 户。2014 年,
植油菜由旱土扩展到稻田。1989 年,种植 2429 亩, 全乡饲养生猪 44200 头,其中能繁母猪 1420 头,
总产 125 吨。1997 年,达到顶峰,种油菜 1.2 万 出栏 15100 头。
亩,占稻田面积 80%,全部采用宽窄行移栽,总 牛 明时,乡境 1 户养 1 头牛,用于耕地,
产 900 吨。2000—2014 年,受油菜价格下降影响, 清末略有减少。民国 37 年(1948),境内养牛
种植面积减少。2014 年,种植 13600 亩,总产 2006 头。1953 年, 存 栏 2100 头。1961 年, 后
1496 吨。 随着饲养形式改变,耕牛所有权归大队,生产队
芝麻 花生 20 世纪 60 年代,农户利用荒 只有使用权,耕牛存栏 2213 头。1962 年,耕
土种植芝麻,一般在 300 亩左右。70 年代,增至 牛所有权下放生产队,实行养用合一,各生产
400 亩,总产 20 吨。1975 年,全乡种植花生 600 亩, 队兴建牛栏。1981 年后,耕牛使用权下放农户,
总产 60 吨。2014 年,全乡种植芝麻 200 亩 ;种 实行 1 户饲养或分户轮养、分户使用,耕牛一
植花生 102 亩,总产 2 吨。 度存栏 4500 头。后因机耕面积逐年增加,耕牛
茶叶 南北朝时期,境内农民在房前屋后空 减少。2014 年,存栏 3865 头,其中役牛 451 头,
旷地种植,每户 5 ~ 10 株不等。明末清初,发展 其余为商品牛,饲养的方式也朝专业化规模化
到4000多株。民国29年(1940),境内茶园101亩。 发展。
1960 年,扩至 300 多亩,产茶叶 12 吨。1972 年, 羊 清末民初,年 平均饲养 3000 头。
公社提出“万亩茶园”计划,在青龙碑水库背面 1950—1960 年,农户引进马头羊,年饲养 4500 头。
兴建 500 亩茶园,大队建茶叶生产专业队,生产 1961 年后,不准农户私养,饲养量下降。1984 年,
队也开辟茶叶基地,形成公社、大队、生产队茶 全乡饲养山羊 5100 头。2014 年,存栏 4300 头,
叶生产联动模式,丰家铺也因此成为湖南省西南 出栏 2500 头。
高山茶叶示范区之一。1976 年,全社可采摘茶叶 家禽 民国时期,农民养鸡多为自食,每户
5000 亩,产茶 1250 吨,青龙碑茶叶加工厂年产 养 4 ~ 5 只。1970—1978 年,发展较快,年养
茶 500 吨。1982 年,茶园承包到户,总产 1382 吨。 鸡 5 万羽。1983 年以后,出现养鸡专业户。2014
2014 年,茶园面积减至 999 亩。 年,全乡存笼鸡 15.72 万羽,其中蛋鸡 1.688 万羽。
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