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13 - 常德乡镇(街道)简志(上册)
P. 813
桃源县
湖南乡镇简志·常德市卷
15.6℃,极端最高气温 40.2℃、一般出现在 7 月 ; 域经济来源之一。年产红茶、干茶近 4000 担,
极端最低气温﹣ 15.8℃,一般出现在 1 月 ;年平 交给沙坪茶厂后远销苏联和东欧。后来,沙坪茶
均降水量 2155 毫米。境内矿产资源主要为黄 厂倒闭,茶农积极性受损,茶叶产量减少四分之
金,地质储量 180 余公斤,集中分布在雪峰山 三。80 年代后,开始发展第二产业,兴办农具
余脉老屋棚村一带。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雹、旱涝、 厂、木器社、茶叶加工厂,年产值达 600 万元。
风灾、低温、霜冻、雷击等,雹灾平均每年出 1981 年,境域农民人均纯收入 360 元。1995 年,
现 1 次,风灾每年都有,旱涝灾比较频繁。历史 全乡工农业总产值 6636 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
上较严重灾害有 1969 年洪灾,靠近河边的原公 3350 万元,农业总产值 3286 万元,农民人均收
社所在地房屋全部被淹,街道房屋全部进水,少 入 1423 元。2005 年,全乡农业总产值 7378 万元,
量冲毁,桥梁被洪水卷走。1970 年公社机关重 农民人均收入 2220 元。2015 年,全乡工农业
新选址修建。1971 年 6 月 24 日冰雹,造成大 生产总值 30840 万元,其中工业产值 17270
片农作物受灾 ;2010 年 7 月特大暴雨造成 5 万 万元、农业产值 13570 万元,全乡财政总收入
余立方米山土塌方,48 间房屋受损,千亩良田 9252 万元,人均纯收入 8408 元,其中外出打
绝收 ;2013 年 7 月大旱,全乡 9000 亩农作物 工收入占三分之二,境内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
受灾,其中旱地作物 4550 亩,另有 33551 亩 1.65 亿元。
山林受灾。 农业
人口民族 种植业 “农业学大寨”时,境内盲目推行
1995 年, 全 乡 有 3880 户 14104 人, 其 中 稻—稻—麦“三熟制”,由于“三熟制”不符合
农 业 人 口 13738 人。2002 年, 全 乡 有 4083 户 当地气候与地理条件,农民并未增产增收。20 世
14051 人。2015 年, 全 乡 有 4408 户 14345 人, 纪 80 年代,实行因地制宜政策,平区村种植双
其中农村人口 13856 人,流动人口 2659 人。总 季稻,山区村种植一季稻,同时,根据土壤条
人口中,男性 7650 人,女性 6695 人。总人口中, 件,对适宜种植红薯和油菜的土壤推行种植红薯
汉族 14286 人,少数民族 59 人,少数民族中回 和油菜。90 年代,全乡水稻面积稳定在 28000
族 2 人、维吾尔族 1 人,苗族 5 人,壮族 3 人, 亩,油菜 8000 亩,旱粮 8500 亩左右(其中红
布依族 4 人,满族 4 人,侗族 6 人,瑶族 2 人, 薯 4200 亩)。在结构调整的同时,科学技术得到
白族 1 人,土家族 23 人,哈尼族 1 人,傣族 3 人, 广泛应用,引进粮油优良品种“威优六四”“汕优
水族 1 人,毛南族 3 人。 六三”“湘油十一”“湘油十三”等 ;中、晚稻杂
交率达 100% ;栽培技术也进行革新,旱膜育秧、
软盘抛秧、中苗带土、双两大等新技术普遍推广。
水稻单产由 70 年代的 400 公斤上升到 700 公斤。
经济发展
2005 年,全乡种植水稻 16891 亩、总产 6576 吨,
综述 油菜 7100 亩、总产 710 吨,茶叶 3950 亩、总
20 世纪 80 年代前,芦花潭乡经济以农业、 产 150 吨,水果 1560 亩、总产 600 吨。2009 年,
手工业、畜牧业为主,竹萖、杉萖、茶萖也是乡 开始发展蜜柚,成立芦花潭乡红肉蜜柚合作社,
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