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3 - 常德乡镇(街道)简志(下册)
P. 113
临澧县
湖南乡镇简志·常德市卷
接经济损失 192.2 万元 ;是年,国家投资 115 万 业商品率 61.5% ;农民人均纯收入 387 元。1995
元进行滑坡体治理。 年,全乡大办乡村企业,农业收入比重有所下
人口民族 降,全乡工农业总产值 1.33 亿元,农业经济总量
1957 年, 烽 火 山 乡 有 13901 人。1964 年, 为 4400 万元,农产品商品率 59.6% ;农民人均
境 内 有 3276 户 12930 人, 其 中 男 性 6646 人, 纯收入增至 1243 元。2014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
女性 6284 人,非农业人口 220 人,每平方千米 值 31587 万元,实现农业总产值 22013 万元,农
152.3 人。1975 年 有 3686 户 16325 人。1985 产品商品率 69.3% ;第一产业增加值 13064 万元,
年,境内有 5066 户 23010 人,其中男性 11680 占全乡社会生产总值的 41.4% ;财税总收入 890
人,女性 11330 人,非农业人口 722 人,每平方 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 7850 元, 80% 的农户建
千米 271 人。1995 年,境内有 5989 户 20826 人, 起楼房,10% 的农户修建别墅,每百户有摩托车
其中男性 10503 人,女性 10323 人,非农业人 58.6 辆、汽车 6.5 辆,每 1.2 户有 1 台电视机、电
口 832 人,每平方千米 245 人。2003 年,境内 冰箱 ( 柜 )、洗衣机。
有 5902 户 22290 人,其中男性 11456 人,非农 农业
业人口 562 人,每平方千米 262.54 人。2014 年, 烽火乡有耕地 32286 亩(水田 26830 亩、旱
境内有 8006 户 2.8 万人,其中男性 14673 人,非 地 5456 亩),水面 3530 亩,山林 58664 亩。农
农业人口 1001 人。 业经济是境内的主体经济。
种植业
水稻 20 世纪 50 年代,水稻品种多为“红
冬 粘 ”。1958 年, 种 粮 64049 亩, 亩 产 134 公
经济发展
斤,总产粮食 859.7 万公斤。60 年代,境内开始
综述 使用化肥、农药,普及双季稻,推广稻稻油、稻
1957 年,烽火山乡工农业总收入 90.76 万 稻麦三熟制,农产品产量普遍提高。1975 年,粮
元,,境内人均分配收入 60.3 元。 1958 年,东 食亩产提高到 409 公斤,总产粮食 1052.7 万公
方红公社工农业总收入 114.67 万元,其中农业 斤。80—90 年代,杂交稻、“双两大”等技术得
总收入 104.95 万元,占比 91.5%。1975 年,烽 到普遍推广。此后一段时间,农村劳动力转移,
火公社工农业总产值 281.92 万元,其中农业产值 境内双季稻种植面积急剧减少,粮食商品率下降。
262.84 万元,占比达 93.2% ;人均分配收入 75.4 2011 年,县农业局在薛家坪村租赁 500 亩稻田办
元,扣除口粮等实物折款,人均分配现金收入 9.2 双季稻高产栽培示范点,平均亩产稻谷 850 公斤。
元。农户住房多是土砖平房或茅草房。中共十一 2012 年起,乡党委、乡政府狠抓压单扩双,发展
届三中全会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稻、 双季稻生产,并将薛家坪、伍家堰、观音庵、将
棉、油种植推广杂交品种,粮食产量猛增,农村 军、花果、分水、南田坪、陈家河村纳入全县双
经济得到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1985 年, 季稻生产监测范围,采取组织土地流转、推广水
烽火乡工农业总产值 1202.59 万元,其中农业产 稻种植技术、实行机械化作业等措施,种植双季
值 1088.81 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 90.5%,农 稻 2000 多亩,亩产达 800 公斤以上,少数农户
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