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7 - 常德乡镇(街道)简志(下册)
P. 347
澧县
湖南乡镇简志·常德市卷
面积达 47.4 万平方米,街道 9 条,总长 6.71 千米, 975 人,年文化经营收入 489 万元。有中国曲艺
均属水泥或柏油路面。2014 年,镇区总面积达 家协会会员 1 名,湖南曲艺家协会会员 2 名,湖
2 平方千米,房屋建筑面积达 110 万平方米, 南作家协会会员1名,中南五省书法协会会员1名。
主街道安装高清摄像头 10 个,并纳入市交警 有曲艺茶社 63 家 ;管乐队 12 支 ( 其中女子管乐
监控网络 ;修建水冲式公厕 2 座,铺设人行道 队 5 支 ),歌舞团体 5 个,皮影队 3 个,舞狮、舞
砖 240 米,植树补绿 120 余株,添置太阳能路 龙队 27 个 ( 其中女子舞龙队 4 个 ) ;各类图书室、
灯 22 盏,添置洗扫车、垃圾转运车、垃圾清运车、 书屋 13 家,藏书 3.5 万册,各类文学创作人员 17
洒水车及封闭式移动垃圾箱 20 个。2014 年 7 人,每年发表作品 200 余件。
月,大堰垱镇被国家 7 部委联合评定为全国重 医疗卫生
点镇。 1952 年,设垱市区卫生所,有医务人员 3 人。
1956 年,大堰垱乡、镇各设 1 所卫生院。1958 年,
大堰垱乡卫生院改为公社卫生院。1970 年,建立
大堰垱区医院,有医务人员 23 人,设门诊部和住
社会事业
院部,置病床 20 张。1987 年,大堰垱乡、镇卫
教育 生院合并为大堰垱镇卫生院。1995 年,大堰垱区
1995 年,全镇有中学 1 所,小学 12 所,在 医院改为澧县第五人民医院。2002 年 5 月,澧县
校学生 3600 余名,教师 274 人。2009 年,大堰 第五人民医院与大堰垱镇卫生院合并为大堰垱镇
垱镇中学初中毕业生被澧县一中学正取 61 人,创 中心卫生院。至 2014 年,大堰垱镇中心卫生院发
历史记录。2014 年,全镇有中学 1 所、小学 8 所, 展成为一所较大的区域性中心卫生院,承担着辖
在校中学生 677 人、小学生 1893 人,教师 172 人。 区及周边乡镇近 20 万群众的医疗保障任务。卫生
文化 院位于大堰垱镇东街,占地 9240 平方米,业务用
1993 年,被省文化厅授予“群众文化艺术之 房 5183 平方米,医院编制床位 95 张,实际开放
乡”,2001 年,被省文化厅授予“渔鼓之乡”,镇 138 张,有医务人员 168 人。下辖 23 个村级卫生
文化站被评为省“百强集镇文化站”。2005 年, 室,有乡村医生 23 人。
西街文化大院被中宣部、文化部评为湖南省唯一 社会保障
的“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 2005 年,修建大堰垱镇敬老院,占地 10 亩,
2008 年 11 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 建筑面积 1500 平方米,设置房间 45 间、床位
艺术之乡”——“澧州大鼓之乡”。大堰垱镇西街 50 张,入住“五保”老人 50 名。2011—2014
文化大院占地 1000 多平方米,能容纳 800 余人 年,先后修建 5 所村级幸福院,入住“五保”老
活动,常年聘请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著名曲艺 人 30 名。2014 年,全镇有农村低保 762 人、城
表演艺术家周子房坐镇大院。组建一支由 78 名民 镇低保 778 人,发放低保金 281.74 万元 ;农村“五
间艺人组成的镇曲艺协会和曲艺演唱队,常年演 保”和城镇“三无”人员 272 人,集中供养 80 人,
唱历史传统书目和配合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自编自 分散供养 192 人,发放“五保”金 87.84 万元 ;
演的文艺节目。2014 年,全镇从事文化产业人员 265 名残疾人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全年发
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