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 - 常德古今2020年第一期
P. 44
史 事 辩 考
电示红二、红六军团“主力仍应向沅江上游行 “大庸至桃源”(大庸说)和“沅陵至桃源”(沅
动,以便相当调动或钳制黔阳、芷江、洪江的 陵说)两种。《中国共产党桃源历史》(第一卷)
敌人。如辰州附近不便渡河,可改于保靖附近 持大庸说,记载为“为了歼灭立足未稳的敌
南渡至泸溪、乾城、凤凰地域活动。对桃源方 人,贺龙、萧克率红二、红六军团主力于 1934
向只须派一支队去活动,以钳制与迷惑湘中 年 12 月 16 日凌晨从大庸出发,以一天 70 公
之敌”。电文明确了红二、红六军团军事行动 里的速度进入桃源县境……”,明确了红军进
的重点在“沅江上游”,而沅水下游的“桃源方 军路线为大庸至桃源。而《中共常德地方史》
向”只是支队活动。结合中革军委给红二、红 (第一卷)与《贺龙传》则持沅陵说,《中共常德
六军团的这两份电文来看,从 1934 年 10 月 地方史》(第一卷)对红军的行军路线记述为
至 12 月,中革军委要求红二、红六军团军事 “1934 年 12 月 7 日,红二、六军团主力进袭沅
行动的重点自始至终在 “沅江上游”,而常德、 陵城,激战 3 昼夜未克。便顺沅水东下,向常
桃源只是红军佯攻方向。而最后桃源却成为 德、桃源进军”;《贺龙传》对红军的行军路线
了红二、红六军团主力开展湘西攻势的主战 也作了这样的表述“12 月初,(红军)袭沅陵未
场,有这个大的转变,不得不提贺龙对常德、 克,转向常德、桃源。”
桃源用兵的态度。 红军究竟是从大庸出发到桃源,还是从
1934 年 12 月 14 日,红二、红六军团接到 沅陵出发到桃源,尚无原始史料证实。个人
中革军委“向沅水上游行动”的指示时,正准 倾向于大庸说,理由有二:从时间上看,红军
备向桃源县北面的浯溪河运动。是按原计划 在 1934 年 12 月 7 日进袭沅陵, 12 月 17 日
行动,还是按中革军委的电令行动,红二、红 发起浯溪河战斗,相隔 10 天,除去攻打沅陵
六军团内部进行过商议。贺龙说:“我看还是 的 3 天时间,还有 7 天。而沅陵县城与桃源
接着打吧!军委离得远,对这里的情况没有我 县城相距约 150 公里,如果红军从沅陵撤出
们清楚。打了胜仗挨点子批评也合算。我看, 战斗,直接奔向桃源发起浯溪河战斗,此间
怎么对斗争有利,怎么能把敌人多背点过来, 不需要 7 天。其次, 1935 年红二、红六军团在
就怎么做!”萧克、关向应同意了贺龙的意见, 《二、六军团黔东会师后至渡金沙江这一斗
因此浯溪河战斗得以继续进行。 争阶段中军事上的总结提纲》中对红军的行
实践证明,红二、红六军团不避违背中 军路线的记述可作为佐证,其军事总提纲中
革军委指示之嫌,乘虚进击常、桃之敌,是一 有这样的记述:“沅陵的行动是不对的,不久
项正确的、有战略意义的决策。它更及时、有 事实证明了,在我们由沅陵折回向常、桃时,
力地达到了中革军委指定的“发展湘西北苏 浯溪河之捷,取下桃源,逼近常德,陶、章等
区并配合西方军之目的”。贺龙对这一决策 师立即由新厂北调增援常德、桃源。”这段文
的实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贺龙传》对这 字明确记载,红军沅陵之战后向常德、桃源
一细节进行了记载,地方党史也应予以记 进军有一个“折回向” 的过程,即先从沅陵
述。 “折回”大庸,然后再“向”常德、桃源进军。这
个“折回向”的过程,与沅陵之战到浯溪河之
二、红军进军路线 战相距 7 天吻合,也证实了红军的行军路线
是从大庸出发到桃源,而不是从沅陵出发,
关于浯溪河战斗红军进军路线的观点有 顺沅水到桃源。
2020 年 ·第 1 期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