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3 - 常德乡镇(街道)简志(上册)
P. 333
鼎城区
湖南乡镇简志·常德市卷
口 12365 人,非农业 348 人 ;男性 6429 人,女 年,全乡实现工农业总产值 1.2609 亿元,水稻亩
性 6284 人。少数民族 48 人,其中回族 21 人, 产 700 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 7571 元,人均储
维吾尔族 9 人,壮族 11 人,土家族 7 人。 蓄额 13043 元。
自然环境 农业
乡域地处雪峰山余脉,以丘陵、山地为主。 种植业 以水稻为主,兼种玉米、红薯、花
全境平均海拔 368 米,地势南高北低。乡境东南 生、茶叶等。民国时期,有水田 16000 多亩,全
群峰竣秀,插角山主峰海拔 716 米,为鼎城区群 种植一季稻。1958 年,因建水库减少耕地 1500
山之冠。北部丘陵绵亘,蜿蜒起伏。逆江两岸为 亩,但由于推广双季稻,水稻种植面积达 26000 亩,
平地,土质肥沃。廖花河村背塘坝海拔 54.8 米, 年总产 358 万公斤。1975 年,引进杂交水稻,年
为乡内最低点。 总产 405 万公斤。1982 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
乡域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湿润 任制,年总产 440 万公斤。20 世纪 90 年后,推
性气候区。年平均气温 16.1℃。年无霜期 260 天。 广软盘抛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粮食产量逐步
年降雨量 1300 ~ 1600 毫米 , 4—8 月的降雨量 上升。2010 年,因外出务工人数增加,部分双季
占全年的 66.5%,属安化暴雨圈。 种植改为一季种植,水稻种植 13000 亩,总产量
境内植物资源丰富,素有常德“竹木王国” 650 万公斤。2014 年,成立 2 家土地专业合作社
之称,有原始次生林 300 亩,生长着红豆杉、银 和 1 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 3500 亩,机耕
鹊树、飞娥槭、中国粗榧等珍稀树种 ;野生动物 机收面积占 95%,机插秧 800 亩,再生稻 2100 亩。
有云豹、野猪、獾、乌麂、中华鳖、黄连龟、穿 水稻总产量 791 万公斤。
山甲、果子狸、野山羊、五步蛇等。 养殖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组
高峰村境有脉金、逆江河域有砂金等矿产资 织群众发展养殖业,成立畜医站加强对疫病防
源。水力蕴藏量也很丰富,可利用量达 20 万千瓦。 治。1950—1970 年,境内年养猪 1200 头左右。
1970—1980 年,政府提倡养猪,下达派购任务,
年均交售 3000 多头。1982 年水库、山塘承包到
人,双季稻面积减少,用水量减少,养鱼有所发展。
经济发展
1990 年,渔业收入 9 万元。2000 年以后,农村
综述 劳力外出务工,主要是少数专业户养猪出售,大
清代和民国时期,境内交通闭塞,工商凋零, 多农户为自养自食。2014 年,全乡出栏生猪 750
经济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济逐步发展。 头,山羊 2055 只,肉牛 65 头,牧业收入 723 万元 ;
1958 年,修建超美水库和五溪水库,水利条件 养鱼水面 3921 亩,出水鲜鱼 280 吨,渔业收入
得到改善。1970 年,水稻亩产 250 公斤。1978 163 万元。
年,全公社实现工农业总产值 624 万元,水稻亩 林业
产 300 公斤。1982 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境内有山林 8 万余亩。20 世纪 50 年代前,
水稻亩产过 500 公斤。2000 年,全乡实现工农业 以原始森林居多,只有部分楠竹、杉木林,大部
总产值 1.0461 亿元,水稻亩产 600 公斤。2014 分是薪炭林。少量竹木通过水路销售,嫩竹人工
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