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2 - 常德乡镇(街道)简志(上册)
P. 272
鼎城区
湖南乡镇简志·常德市卷
中太桥、双合桥、洪福寺 14 个行政村,共 154
个村民小组。
人口民族
经济发展
1950 年,境内有 6369 人,其中男性为 3279
人。1980 年, 全 公 社 有 12590 人, 其 中 男 性 综述
6421 人。2005—2006 年,石门县皂市水库移民 1949 年前,境内交通闭塞,生产落后,经
迁 入 212 人。2010 年, 全 镇 总 人 口 15312 人, 济凋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济逐步发展。
其中男性 7867 人、女性 7445 人 ;总人口中,汉 1981 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种田积
族 15286 人 ;少数民族 26 人,其中蒙古族 2 人、 极性得到提高,温饱问题得以解决。1987 年,全
回族 6 人、苗族 7 人、壮族 1 人、布依族 1 人、 乡实现工农业总产值 1371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满族 1 人、土家族 5 人、哈萨克族 1 人、土族 2 195元。1990年后,镇村企业和个体经济快速发展。
人。2014 年,全镇有 4874 户 15557 人,其中男 1995 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 8500 万元,农民人
性 7993 人,女性 7564 人。 均纯收入 1519 元。2003 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
自然环境 1.234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763 元。2014 年,
镇域地形以丘陵岗地为主,最高点喜洋村海 实现工农业总产值 2.4112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
拔 150 米,最低点白洋坪村海拔 43 米,平均海 入 8457 元 ;镇农村信用社年末存款余额 2.0657
拔 50 米。主要构成为土母岩、板页岩、砾岩,土 亿元。
壤有红壤、黄壤、黄色石灰土、旱耕土、水稻土 农业
等。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度的湿润性季风气 种植业 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油菜、玉米、
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丰 花生、大豆、芝麻及茶叶、柑橘等。1958 年,推
沛。年均降雨量 1250 毫米,5—9 月为多雨季节。 广双季稻种植,亩产提高到 300 公斤左右。20 世
年平均气温 16.5℃,极端最高气温 40.1℃(2005 纪 70 年代初,晚稻品种主推“农垦 58”,单季亩
年 7 月),极端最低气温﹣ 18℃(1955 年 1 月)。 产 200 公斤。1975 年,引进杂交晚稻,早稻品
年日照时数 1709 小时,无霜期 265 天。野生动、 种主推“二九青”“浙辐 802”,晚稻主推“余赤
植物资源丰富。境内水资源丰富,分布均匀,尧 231-8”“南优 2 号”“南优 3 号”,双季亩产 400
天河为沅水一级支流,发源于桂花村,经下午冲、 公斤。1981 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
中太桥、烟云山、马头山、伍福桥、白洋坪等村 了农民种田积极性。1987 年,推广杂交稻“双两
流向桃源县,注入沅江,境内长 8.7 千米,流域 大”高产模式技术,品种以“威优 6 号”“威优
面积 31.3 平方千米。喜洋溪源出喜洋村羊耳冲, 64”“汕优桂 99”“威优 77”为主。90 年代,推
流入沅江,境内长 3.2 千米,流域面积 12.7 平方 广软盘抛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综防等技术。
千米。双鹤溪发源于三斗冲,境内长 3.5 千米, 2012 年开始,大量劳力外出务工,双季稻种植面
流域面积 9 平方千米。 积减少,改种一季稻和中稻加再生稻。水田逐步
向种田能手、种田大户流转,人工耕作逐渐被农
业机械化取代。2014 年,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作
0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