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3 - 常德乡镇(街道)简志(上册)
P. 353

鼎城区
                                                                                湖南乡镇简志·常德市卷





                  人口民族                                        共和国成立后,乡内经济逐步发展。1958 年,推
                  1961 年,沧山公社有 1396 户 6503 人,其                广双季稻,竹木及加工产品陆续销售。1982 年,

             中男性 3396 人、女性 3107 人。                            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温饱问题得以解
                  2010 年,沧山乡总人口 13694 人,其中男                   决,乡镇企业及个体手工业逐步发展。金矿、冶
             性 7257 人、女性 6437 人。                              炼厂成为乡骨干企业。2014 年,全乡实现工农业
                  2014 年, 全 乡 有 3651 户 13784 人, 其 中           总产值 1.9488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7909 元。

             农业人口 13122 人、非农业人口 662 人 ;男性                          农业
             7313 人、女性 6471 人 ;汉族 13771 人,少数民                      种植业 境内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红薯、

             族 13 人,其中回族 12 人、土家族 1 人。                        玉米、花生、油菜、豆类及茶叶等。民国时期,
                  自然环境                                        全部种植一季稻。1948 年,耕地 1.66 万亩,总
                  乡域地处丘陵山地结合部,地势南高北低,                         产稻谷 249 万公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
             集平原、丘陵、山地三类地形于一体。湖坪、海                            行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推广良种,1957 年总

             坪、东山坪、沧浪坪、唐家溪、桃花溪四坪两溪                            产稻谷 300 万公斤。1958 年,修建水库减少耕地
             相间分布 ;沧山、九龙山、紫云山三山鼎立,海                           3600 亩,推广双季稻,水稻种植面积达 1.8 万亩,
             拔分别为 308.4 米、516.4 米和 302.5 米。沧水发                年总产 390 万公斤。1975 年,引进杂交水稻种植,

             源于沧山,境内长 3 千米,经钱家坪流入汉寿县境。                        年总产 455 万公斤。1982 年,总产稻谷 502 万公斤。
             枉水发源于九龙山,境内长 14 千米,流经沧山水                         1990 年后,推广软盘抛秧、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
             库、草坪,注入沅水。                                       粮食产量进一步上升。2000 年后,外出务工人数

                  乡域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四季分明,                         增加,种植劳力减少,部分双季种植改为一季种植,
             降水丰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                             普遍推广机耕、撒播、科学除草等,减轻农民劳动
             14.6℃,年平均降雨量 1868.9 毫米,无霜期 245                   强度。2014 年,全乡种植水稻 1.3 万亩,总产 650

             天,日照时数 1615 小时。土壤土层深厚,多为黏                        万公斤 ;油菜 315 亩,产油菜籽 4.7 万公斤。
             壤与沙壤,通透性强,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为                                 养殖业 乡内农户素有养殖猪、鸡、鸭、鱼
             2% ~ 2.5%,呈酸性或中性(pH 值为 6 ~ 7)。                   的习惯,除少量自食外,主要用于兑换油、盐等

                  全境森林覆盖率 73%,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生活物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鼓励发
             矿藏资源有黄金,储量 3 吨左右。                                展养殖业。20 世纪 50 年代初,境内家家户户饲
                                                              养猪、鸡,30% 的农户饲养牛、羊。1970 年,由

                                                              生产队集体经营池塘,派专人养鱼,鲜鱼亩产 40
                                                              公斤。1976 年,全公社养鸡 5494 羽,鸭 3240 羽。
                              经济发展
                                                              80 年代,境内养殖业向商品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综述                                          1982 年,养鸡 16498 羽,鸭 4638 羽,生猪 6538 头,

                  明、清时期,交通闭塞,工商凋零。民国时                         羊 3462 只,鲜鱼亩产 49 公斤。1989 年,乡内出
             期,以农业生产为主,从事手工业者渐多,建有                            现养羊、养牛专业户,全乡养肉食黄牛 626 头,黑

             纸棚 30 多处,农民人均收入不过百元。中华人民                         山羊 568 只。2000—2002 年,新桥等 3 个村建成



                                                                                                       0341
   348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