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6 - 常德乡镇(街道)简志(上册)
P. 356
鼎城区
湖南乡镇简志·常德市卷
奖。2007 年,全乡有 5 个管乐队、2 个舞龙队、
3 个腰鼓队。2012 年,九龙村舞龙队与腰鼓队参
加鼎城区百团大赛并获奖。2014 年,各村建有
社会事业
农家书屋,电视广播村村通,村民文化生活丰富
教育 多彩。
清末,境内有私塾 4 所。民国时期,建有沧 医疗卫生
浪中心校、桐荫完小 2 所小学。抗日战争爆发后, 民国时期,境内有数名中医郎中。中华人民
常德县女子学校迁至境内紫云山唐翰林老屋。中 共和国成立后,1953 年,县人民政府在新桥村租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号召扫除文盲,境内 用民房三间建立东山坪区卫生所,为境内第一家
办起 8 所农民夜校。20 世纪 50 年代,境内有 8 医疗卫生机构,有 3 名中医医生。1956 年,区卫
所全日制学校。1965 年,在新桥村创办沧山公社 生所撤销,设新桥、唐家溪 2 个联合诊所,共有
农业中学。1968 年,小学下放到大队管理,各大 医务人员 8 人。1958 年,联合诊所合并为金霞公
队均设有小学。1969 年,农业中学与新桥完小合 社卫生院。1961 年,成立沧山公社卫生院,大队
并为沧山中学。1975 年,增设九龙、沧浪坪 2 所 设卫生所。1969 年,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各大队
中学。1976 年,九龙、沧山 2 所中学设高中班。 建立合作医疗站,配备不脱产的赤脚医生1~2人。
1979 年,高中班停办。1981 年,撤销沧浪坪中学。 1970 年,沧山卫生院迁址新桥 9 队,占地 1000
1991 年,撤销九龙中学。1997 年,全乡有初中 平方米,新建房屋 560 平方米,医务人员 20 人,
1 所、完小 3 所、初小 6 所,教师 97 人,在校 病床 10 张。1998 年,卫生院再迁至新桥村九组
学生 2366 人,其中初中生 1021 人。2000 年后, 地段 207 国道旁,医院占地 4300 平方米,建筑
生源减少,学校开始撤并。2007 年,全乡存 1 面积 1840 平方米。2001—2013 年,添置各种大
所中学、1 所中心小学。2011 年,创办沧山乡公 型医疗设备 9 件,其他医疗设施齐全。2014 年,
立幼儿园。2014 年,沧山中心小学搬迁到中学 沧山卫生院设有门诊部、住院部、中医馆、公共
校园内,学校占地 2.8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8946 卫生服务中心等科室,医务人员 33 人,病床 48 张 ;
平方米,固定资产 320 万元,设有中学部、小学部、 下辖 13 个村卫生室,有村医 13 名。
幼儿园 ;教职工 55 人,中小学生 545 人,入园 社会保障
幼儿 197 人。 农村“五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
文化 老弱病残给予相应的救助安置。1963 年起,由生
境内民间传统文艺主要有地花鼓、渔鼓、三 产队对孤寡老人及无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实行保吃、
棒鼓、舞龙、舞狮、乡村小调、山歌等。中华人 保穿、保住、保医、保葬(简称“五保”)供养制
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间文艺以歌颂新社会、宣 度。1984 年改乡后,“五保”供养由村负责,费
传土改政策、兵役法为主。“文化大革命”期间, 用从村提留中列支。2003 年后,改为政府财政列
大部分村民跳“忠字舞”、唱语录歌。1976— 支。2005 年,建立沧山乡敬老院,集中供养“五保”
1979 年,乡内两届高中学生文艺宣传队经常到 对象 26 人。2014 年,全乡供养“五保”对象 260 人,
生产队演出,并代表常德县参加常德地区汇演获 其中在乡敬老院集中供养 30 人,分散供养 230 人,
0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