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2 - 常德乡镇(街道)简志(上册)
P. 92
武陵区
湖南乡镇简志·常德市卷
农业 生产队利用湖塘集体养鱼。1979 年,在花山垸建
种植业 境内种植业以水稻为主。中华人 商品鱼基地 240 亩,后成为南坪岗乡渔场。20 世
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改革生产关系、兴修水 纪 80 年代,渔业生产由集体转向私人,农民承包
利、推广良种、改革耕作制度、改良农具、使用 集体鱼塘或新建精养鱼池,养鱼业快速发展。鱼
化肥农药,粮食生产得到发展。1963 年,境内 种有青、草、鲢、鲤等“家鱼”和鳊鱼、乌鱼、
水稻亩产 256 公斤,总产 9500 吨。1971 年,亩 柳叶鲫等。2014 年,有养殖水面 900 亩,出水鲜
产 438.5 公斤,总产 10900 吨,跨过《全国农业 鱼 540 吨。
发展纲要》指标。1986 年,亩产 649.7 公斤,总 商贸服务业
产 19700 吨。20 世纪 90 年代后,随着土地被征 商业网点 清朝、民国时期,因境内离常德
用和产业结构调整,水稻种植面积减少,但单产 城很近,商业活动十分活跃。境内有竹根潭、七
仍保持较高水平。2014 年,境内仅金家坪村、竹 里桥两个墟场,还有近 20 家茶馆和小店铺 ;货
根潭村和东风社区还有耕地 4346.27 亩,产稻谷 郎挑担走村串户贩卖针、线、梳、刷等小商品。
4563.58 吨。 1952 年 6 月,戴家岗区在七里桥墟场组建供销合
养殖业 境内农民素有养猪传统,有“无猪 作社。1956 年,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境
不成家”的说法。1960—1980 年,生猪饲养实 内仍保留少量私营小商店。1958 年人民公社化,
行集体公养和公私并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养 私营商店从业者大部分转入农业生产。1961 年,
猪业的发展。1980 年以后,取消生猪派购,实 境内恢复个体商业。1966 年后,各大队办起集体
行“自由上市,自由买卖”政策,养猪业快速发 经营代购代销店 25 家,公社供销社和生产资料门
展。1986 年,全乡养猪 19253 头,实现人平 1 头。 市部由 1 家发展到 2 家。“文化大革命”期间,个
20 世纪 90 年代后,涌现大批养猪专业户,一般 体私营商业停止经营。1980 年后,个体商业再度
都饲养 50 ~ 100 头,最多达 250 多头。1998— 兴起。1984 年,境内有个体商户 289 户,从业人
2004 年, 全 乡 饲 养 生 猪 19000 ~ 22000 头。 员 574 人。1995 年以后,境内市场经济发展突飞
2005 年后,因开发建设加快,境内生猪养殖量逐 猛进。2000 年后,随着常德火车站、汽车总站建设,
年下滑,存栏数量已大量减少。 火车站大市场、农机大市场、水果大市场、家具
境内湖、塘、沼泽很多,农民历来有放养群 家饰城等一大批商贸市场相继建成开业。2012 年,
鸭习惯。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个体户养鸭替代 湘西北汽贸城、东星广场落户境内。2014 年,万
集体养鸭,除放牧外,还出现圈养。最高峰 1999 达广场入驻,街道境内常德大道沿线形成连片的
年猛增至 80 万羽,出笼 74 万羽,2001 年后,养 汽车经营销售企业,农家小餐馆发展迅猛。是年,
鸭量逐年减少,多见散养自给自足,专业养殖户 南坪街道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26 亿元。
已不多见。 饮食业 民国时期,境内七里桥、竹根潭两
因境内湖塘众多和濒临沾天、柳叶两湖的优 个墟场有小饮食店,出售米面、发糕 ;有 10 多家
势,渔业以捕捞为主。1960 年后,随着两湖被常 茶馆,部分附带卖点副食品和小吃。1950 年,七
德县辟为渔场,境内部分湖塘亦被垦殖,可养殖 里桥墟场首建饮食店,经营早点,兼营饭菜,附
水面锐减,人工养鱼引起重视。1960—1980 年, 设小旅社。1958 年因“大跃进”影响,饮食业发
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