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0 - 常德古今2020年第一期
P. 60
文 化 丛 谈
(当时桃源县升为州)景致提及桃源八景,与 现存的志书只载景名,未详其意涵。随着时空
宋代方志记载一致。到了明朝,人们对桃源八 变幻,后人对所记之景以及地点越发模糊。到
景之义进行了修订和规范。明朝又分为两个 了明万历年间,人们注意到这种情况,于是在
阶段,明嘉靖年间 (1521—1566)桃源八景中 所编修的《桃源县志》中对八景作出了说明,
的“童坊晓渡”被“归鹤圆峰”所替代,即将桃 具体记述为桃川仙隐(即秦人洞)、白马雪涛
源沅江中的潼舫洲之景换成了桃花源中归鹤 (白马山下)、渌萝晴画(即渌萝山)、楚山春晓
峰之景,这是明嘉靖年间桃源八景最大的变 (县西两里)、漳江夜月(劝善寺前)、潼汸晚渡
化。在明万历年间(1572—1620),桃源八景得 (县西五里)、梅溪烟雨(县南四里)、浔阳古寺
以初步成型。以李徵、李春熙为代表的桃源文 (县东三里)。虽然明万历 《桃源县志》记述桃
人利用编纂、出版《桃源县志》之机,对桃源八 源八景的方位和里数不尽准确,但这些记述
景进行了重新审视和完善,主要体现在三个 点明了桃源八景的具体位置,结合秦人洞、白
方面:一是勘正了历代刊刻和版本流传之误, 马山、渌萝山、楚山、潼汸等地名(这些地名现
对部分景致因异体字或刊刻之误出现的名称 今依然存在),可以知道桃川仙隐、白马雪涛、
予以统一,具体为将“绿萝晴昼”“菉萝晴画” 渌萝晴画、楚山春晓、潼汸晚渡实指的景致。
“渌萝晴画”“渌罗晴画”等统称为“渌萝晴 明万历《桃源县志》虽然没有对桃源八景的意
画”,将“寻阳古寺”改为“浔阳古寺”,将“楚山 涵予以记载,但是它点明了桃源八景的具体
春晚”改为“楚山春晓”。 二是剔除明嘉靖年间 位置,这是以往的方志不曾记载的,它对桃源
出现的“归鹤圆峰”,恢复原桃源八景中的 “童 八景的界定朝前推进了一步。
坊晓渡”之景,并改为“潼汸晚渡”。至于被替 真正记载桃源八景意涵的是清代的方
代的缘由,可推测为归鹤圆峰与桃川仙隐均 志,而清光绪《桃源县志》的记载最为详实。现
为桃花源之景,一地两景多有累赘,且归鹤圆 将清光绪《桃源县志》对桃源八景的记载摘录
峰不能凸显桃花源景致的代表性,同时其景 如下:桃川仙隐,即统括渊明记中渔郎入桃花
的知晓率并不如潼汸晚渡。三是将“沅江夜 林遇秦人事也。白马雪涛,县南二十里白马山
月”改为“漳江夜月”,使其景致更明确和更富 下,涛汹涌作雪状。绿萝晴画,县南五里,峭岩
意涵。明代桃源八景虽然与现代桃源八景在 削立,具画理,雨时常有晴色。梅溪烟雨,县南
名称的写法上略有不同,但是自此之后,桃源 四里,虽久晴,溪中烟生如雨。楚山春晓,县东
八景从未改变。经过清代方志的记载,明万历 二里,有小山如釡,曰楚山当春,花木先发,鸡
年间的“桃源八景”得以传承下来,并最终得 鸣亦先村市。漳江夜月,旧传漳江江底晦朔有
到人们的认可。到了清光绪年间,人们将桃源 月光,渔人夜棹时或见之,旋失所在。浔阳古
八景中的“潼汸晚渡”改为了“艟舫晚渡”,“渌 寺,县东三里,寺兴废不知何时。每烟雨薄暮,
萝晴画” 改为了 “绿萝晴画”,其他六景没有变 隐闻钟声。潼汸晚渡,潼汸一作艟舫,相传古
化。桃源八景约定俗成,出现了前面提到的 昔日晚有渡者,即之不见,人以为仙。清光绪
“桃源八景”的定型版。 《桃源县志》对桃源八景的记载不仅继承了明
万历《桃源县志》有关桃源八景方位的记述,
二、桃源八景的意涵 而且将桃源八景中每个景致的内涵交代得清
清楚楚。在清人的记述中,桃源八景妩媚生
桃源八景出现后,自宋朝至明万历年间, 辉,特色各具,或以自然景致奇特取胜,或以
2020 年 ·第 1 期 57